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应试教育剥夺了更重要的能力,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2017-03-03 孟庆祥 中国网教育频道


一句话,疯狂的考试让所有非考试项目全部被阉割,其中一些极其重要的能力也一并被阉割,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标准化应试教育体制已经是各种操蛋方案中最不坏的方案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在高强度应试之上再层层加码。



今年寒假期间,简单的研究了一下深圳中考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我再简单的重复一下深圳的中考有多么恐怖。(估计全国都是相似的。)

 

 

深圳初中能升上普通高中的大约有一半人,全市统考,按成绩全市排名录取。2016年普通高中总录取率为48.33%。其中“四大”总录取率5.47%,“八大”总录取率10.58%。

 

2016年,前两名的中学录取线为439(本地户口)、441(外地),第四名434,第八名425(本地),428(外地)。现在是标准化考试,每年的题型都是一致的,难度相近,录取线几乎一样。上面这个分数是踩线分数,正好落在这个分数线上的考生还要比拼生物和地理成绩(一般年份在96、97分以上)。也就是说比踩线分数高一分才能确保录取。

 

为什么要考4大名校或者8大名校呢?因为高中学校的好坏和高考关系是很大的,排名后面的高考就非常困难。依次往前推,现在最疯狂的家长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了。

 

总分也只有460分,得分率是95%的话,可以考到437分,得分率96%,可以考到441分。八大的最后一名对应的得分率是92.4%。

 


无论从分数还是录取率上,都堪称恐怖。简单的把学生分成极其刻苦、很刻苦、比较散漫,把家长分成非常在意、比较在意、漠不关心等几种。


除了最后一种组合之外,目测前两种情况可能占到70%以上。这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常年累月,最疯狂的家长从孩子小学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上好学校、读好书,这是天下最普遍的苦差事,想想学这些东西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多少卵用,让痛苦更增加一分。

 

声讨应试教育的文章多得是,我从来没有看上过一篇。因为从来没有人提出过更好的解决方案,就试验过的方案来讲,比如推荐、比如比拼特长、课外爱好,只会比纯粹的分数竞争更糟糕,漏洞多、容易走后门之类的很难管理。


疯狂追求分数

错误不在体制而在竞争


骂体制是容易的,却骂错了。从家长到孩子这么疯狂的追求分数,错误不在体制,而在于竞争。

 

老外学生也有一部分极为刻苦,时间排的满满的。总体上,老外教育和中国最主要的区别是竞争强度不同。老外顺其自然的家长和孩子比例远远高于中国,所以,攀爬顶层的竞争强度就小多了。

 

我考大学那一年全国招生才41万,相当于同年龄段人口的1.5%左右。现在每年高考录取700多万人,占同年龄段人口的近50%。表面上现在考试的压力减少很多,实则不然,过去大学文凭有用的程度和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竞争,现在必须要考更好的大学,也会把文凭推的更高,大学毕业之后要考硕士,博士。这样,付出的代价有可能更大。可以说,教育是中国人最最痛苦的事情。

 

减负、降低出题难度被呼吁的过多,然后,就把分数推高到极高的程度。学习强度非但没有降低,而且极大的提高。为了应对现在的考试,必须达到完美,必须全都会,必须把失误率降低到极低的水平,这些都需要更大量重复的训练。在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下,运气的成分比过去时代更重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样增加了公平性。



而极端人头公平的方法就是抽签,抽签会消灭竞争;极端天赋公平的方法就是考智商和各种无法锻炼的能力。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这就是一个二进制,要么没有竞争压力,要么竞争到极端。

 

只要规则立在那里,只要人人都争上游,不管你怎么改规则,竞争带来的痛苦都不会减弱。近年来教育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就是逐渐取消了各省的单独命题,取消了绝大多数多样化的加分项目,虽然前些年尝试的特长、加分、多样化的录取方案出发点有可能不错,但实际效果只会造成作弊和不公平。


只顾比拼分数,

孩子们失去的东西很难弥补


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应试用掉了所有的时间,初高中六年,基本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晚上空闲时间,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得分竞赛之中。

 

这种超级竞争的是无法回避的,开黄腔容易,你会让自家孩子考不上好高中,然后带来一连串的赶不上趟?面对考试、无法选择、无法放弃,这是基本的现实。

 

苦到是次要的,关键的代价是人们普遍不知晓的:这就是社会性剥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讲一个小故事。

 

日本动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群居的猕猴自幼就脱离群体,成年之后再让他加入群体,然后这个猕猴终生学不会如何与其它猕猴交往,它甚至丧失了性本能,无法交配。这在动物学上叫做社会性剥夺。

 

王莽篡让两岁的孺子婴做傀儡,自己做三年假皇帝之后篡位,但他不让刘婴与别人接触,不许别人和刘婴说话。长大后的刘婴六畜不分,话也说不利索,就像傻子一样,这就是社会性剥夺造成的永久性、不可弥补的伤害。

 

所有的较为高等的动物在成长期都设定了“甘特图”,什么年龄段学什么,过了这个时期很难弥补,一个较为鲜明的例子就是学习语言明显有敏感期。如果你高中再上美国,英语说得很好就非常困难。如果小学毕业就在英语环境中成长,汉语像中国人一样好是非常难的。

 

类似的技能还很多,与人交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按照动物学法则,在高中之前是一个人社会交往及各种原始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孩子虽然没有像日本动物实验的猕猴一样与世隔绝,自然成长、自然交往的时间却被严重压缩,这会造成巨大的群体性损失,会影响到整个一个国家的人口。



现在的应试教育涉及到全民,虽然不会达到社会性剥夺的程度,但社会性缺失是必然的,成人之后无法弥补,这才是全民应试,导致竞争强度过高的最大恶果。目前,我尚未看到有关方面的文章,可以推测这方面缺乏必要的统计分析和研究。一个例证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工作职业发展情况总体较差。

 

但是,这没有任何解药。就算你学习行有余力,但你找不到玩伴,大家都在学习。

 

一句话,疯狂的考试让所有非考试项目全部被阉割,其中一些极其重要的能力也一并被阉割,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中国教育缺失的一个环节是学校和社会职场之间皆然分开,缺乏必要的衔接,成人职场世界和学生的世界完全分开,从学校门跨入职场时很可能已经错过最佳适应年龄。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把本来的群居动物变成独居动物。这些貌似小事,实际上却有可能深刻改变社会面貌。

 

应试教育体制下,

我们如何应对?


原则上,这是一个无法退让的竞争游戏,原则上不存在很简单、普遍性的解决方法。标准化应试教育体制已经是各种操蛋方案中最不坏的方案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在高强度应试之上再层层加码。强烈建议家长不要用各种培训班填满小学生的所有时间,其实多一个兴趣爱好少一个兴趣爱好与社会性能力是否完整相比均属小事,社会性能力确实才会造成终生能力不足。

 

另外一方面,已经有无数的案例统计证实,小学距离起跑线太远,小学的学习成绩几乎无足轻重,从某种角度说玩得多比学得好更有优势。

 

据说,西方教育在幼小阶段就是放羊式教育,以玩为主,养成一些好习惯即可。从动物的心智发育特点来看,这样做是科学的。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心理学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科学化,像牛顿三定律一样人人皆知。西方的方法也许仅仅是恰好符合了人类动物心理学的发育规律,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我们恰好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不知不觉的遭受全民性的、长达一生的惩罚。

作者:孟庆祥

来源:曲高和众

排版:祝颖丽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深度 | 钱颖一: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越努力创造力越差?

特稿 | 代际革命下如何做父母?不追赶世界,便会被世界抛弃

关注丨开学遇上休产假?校长别慌,女教师的“蜜汁”尴尬这样解!

名人堂 | 对话王文湛: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特稿 | 如何让孩子守住文化之根,朱永新、卢勤等知名专家这样说……

深度 | 魏书生:教育就是发现优点、守住优点,让生命开花结果

关注 | 为了培养出下一个武亦姝,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往何处走?

名人堂 | 对话齐大辉:中国教育是无根的教育,因为成“人”不“成熟”

重磅 | 陈宝生:教育领域深受口号之害,要落实、落实、再落实

独家 | 国家原副总督学郭振有: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也太不会爱孩子

关注 | 张志勇谈寒假作业:作业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深度 | 朱永新:为什么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

深度 | 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平静了,教育环境才能好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